
李巍(左二)
诚信先锋:李巍 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创作中心副所长
听故事人的感受:
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创作中心主任孟亚军:李巍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使团队充满欢乐,传播正能量。
故事正文:
每天早上7点,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中建一局下属企业)创作中心的灯就亮了,创作中心副所长李巍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2016年初,李巍接到了北京小学(本部)的设计任务,就是那所闻名全国、唯一以“北京”命名、位于西城区槐柏树街的北京小学。李巍团队的任务是给学校的原有建筑设计新的外立面,再完成新建宿舍楼和新建综合楼的整体设计(从整体到细节,从内到外的全方位设计)。
设计“范”
李巍说,设计师在动笔画图之前,就得想好设计作品是什么“范”,起好“范”,要至少搞清楚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钱”。设计师得替业主操心花多少钱、能办多少事,高阶段的设计师能为业主花最少的钱,办出最漂亮的事!在北京小学的设计中,李巍在设计外立面时,就选用了仿石材涂料,即经济又能塑造出学校宁静、平实的格调。
第二件事是关于“人”。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都是要给人使用的,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北京小学时,李巍要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建筑外观要体现出北京小学悠久历史、文化厚重。李巍选用了“印章”的形态,作为新建综合楼的外观,一方面均衡对称的外形突显了综合楼的庄重性、严肃性,表达了学校历史悠久的主题,另一方面选用竖向线条演绎出“印章”的意向,不失现代与时尚感,让综合楼又好看又耐看。李巍还要考虑到学生家长的想法,北京雾霾那么严重,孩子的体育课在哪里上是个问题,李巍在设计时就将篮球场、操场的功能放进了地下室,这样不管外面天气如何,孩子们都可以进行体育活动了。不仅如此,李巍还设计了天井,方便地下环境的通风和采光。学生的需求也是李巍要考虑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希望有更多的公共空间进行交流,李巍借鉴了美国小学的设计理念,增大了学校公共空间的面积,还设计了下沉式庭院,增加活动空间。
第三件事是关于“追求”。李巍说每个设计师都有成为设计大师的梦想,每一次做设计的时候,他都尽力将个人对建筑美学的追求融入到设计作品中。李巍想做到:作品即满足客户的追求又能体现设计师的特色。在为校园选择主题色彩的时候,李巍选择了“蓝+白”,干净、清透,和校区外的建筑比,既不跳脱,又能彰显独特性。
设计“感”
前面说的3件事事关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是方向性问题。这些都得到业主认可,接下来设计师的苦差事才刚刚开始——画图,这是个无比枯燥的任务。但是李巍说他画起图来,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全心投入在画图这件事的时候,有种入定的感觉,经常一抬头才发现天都黑了。他把这比作设计师的设计“感”。
李巍还有个习惯,出效果图的时候一定会盯在效果图的制作室(效果图制作一般都是外包的)。设计方案如果不能直观的呈现给甲方,说出花也不会得到甲方的认可,所以把设计方案制作成效果图是特别重要的一环。李巍要把设计方案,做出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然后交给制作效果图的单位,盯着他们把图纸转换成效果图。北京小学的设计方案,李巍制作了几十张效果图,每张效果图要设计、制作、渲染,完成一张就需要2-3天,为了加快效果图制作进度,他就带着几个人,分别盯着制作效果图的人,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抠,既要保证效果图的精度,各类比例尺寸符合设计初衷,还要考虑效果图的配景、氛围的渲染,保证让甲方看到一个真实环境下的效果图。
代表作
李巍主导设计的作品已有十几个,其中中建一局大厦的新外观、汶川地震援建安置房都是出自他的手。
中建一局大厦就在北京西四环南路丰北桥附近。李巍就是大厦全新外貌的设计者。当时,他设计了8、9个方案,从众多方案中选定了一个,又不断进行优化。最终,2014年,中建一局大厦外观焕然一新,灰白色石材外立面,大气沉稳又富有现代感。
2008年,李巍参加了汶川抗震救灾,当时他只有26岁。从5月28日他来到汶川,到6月4日拿出援建安置房的规划设计方案,李巍在8天时间里,只睡了不到32小时。在设计安置房规划方案时,他还考虑了规划用地边界不规则,用地内部河流、高压线、燃气管线、灌溉水渠相互交错等复杂情况,克服了各种压力,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的规划设计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