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磊(中)
工程师先锋:马磊 三公司北大国际医院二期项目总工程师
听故事人的感受:
三公司北大国际医院二期项目商务经理郭继宏:马磊用实际行动坚守技术先行、科技创新。他身上的职业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和借鉴。
故事正文:
总工为什么去“抢”工长的活儿
在北大国际医院二期基坑东侧的根部,三公司北大国际医院二期总工程师马磊一边用手抠住满是泥水的支护桩,一边向后半拧着身体喊道:“小刘,把卷尺扔给我!”
“马总工,我来测吧,一会儿把结果告诉您!”工长小刘说。
马磊伸着手坚持要自己测量,小刘拗不过,只好探起身将卷尺递到他手里。
北大国际医院二期项目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总建筑面积12万平米,是目前已投入使用的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北大国际医院(一期)工程的配套工程,是医院医护人员的倒班休息和行政办公的地方。
这两天,马磊一直在基坑东侧测量数据。在小刘看来,这位马总工 “抢”了他的测量工作。工人们也纳闷:这样的基础工作还需要项目总工亲自上阵?而在马磊看来,这并不是测量数据那么简单。
工人们不用再“壁虎式”作业了
浇筑地下室墙体时,工人须像“壁虎”一样在半米的狭小空间(这半米的空间俗称“肥槽”)里爬行作业,转身都困难,而且还有延误工期的风险。为了想出最佳方案,马磊来到基坑,“抢”了小刘的测量工作,放线、测量、反复核对,测量了120多个点位的数据。马磊又组织技术部人员把这些数据导入BIM软件,建立起“肥槽”的三维模型,提出了在砖墙与基坑护壁之间浇筑混凝土,使砖墙和混凝土形成一道坚固的“模板”,这样不仅地下室的墙体更稳固,工人也不用再爬进“肥槽”作业了。
优化的方案为什么还要优化?
确定了“砖墙+浇筑混凝土”的支模方案后,马磊还不满意,他找到了技术部的严经理,表示还要优化这个方案。
严经理不解,马磊说:“现在我们用的C15混凝土容重大,向内的侧压力就会比较大,会增加脚手架和木方的投入量。我们不光要考虑技术因素,还得考虑经济因素。混凝土填充能不能换一种更轻的材料?” 在马磊的引导下,严经理组织人员进行了综合比选,最后选定了发泡混凝土代替C15混凝土。
“采用发泡混凝土会增加多少成本?”在给业主汇报方案时,业主方提出了质疑。
马磊解释说:“发泡混凝土比C15混凝土每吨贵30元,但发泡混凝土容重相对较轻,用它填筑肥槽,脚手架和木方这些支撑材料的用量能减少三分之二,搭设时间能缩短一半,也不用再往肥槽填充灰土,这些都算下来,能减少12天的工期,成本能节约50万!”
听到有理有据的分析,业主方同意了马磊提出的方案。
马磊参加工作已有十年,先后在汶川抗震救援、北大国际医院等3个工程中从事技术工作。北大国际医院一期工程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奖、全国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北京市建筑长城杯金奖等多项荣誉。2015年10月,马磊荣获了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中国建筑施工企业优秀项目总工程师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