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锋精神关键词:学无止境,从不言弃,被人需要
精彩语录:“好好学,好好干”。
“我死心眼,既然当初选择了,就没有想过在过程中放弃。”
“要是单位不好了,我们职工还能好吗?”
“人是但愿一切都保存的。”19世纪俄国文学家兼革命家赫尔岑说,“他既要玫瑰,也要冰雪;在枯熟的葡萄藤旁边,他希望缠络着五月的鲜花!”
20年前,宋海堂带着这样的狂想,以为当建筑工人既可以观赏沿路的风景,可以跟随项目游历天南海北,还可以每月拿工资,这样的美差对一个18岁从少年向青年交替时刻的小男人来说,真真具有无尽的吸引力。当然,召唤宋海堂来做建筑的动力,还有作为年轻人的本能——追求自由。“‘自由’,是宋海堂选择做一名建筑人的最大理由。因此20年前宋海堂带着这样的理想,从山西的一所技校毕业后,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建筑工人。
1994年,18岁的宋海堂和同乡的人,跟随建设大军进发进入理想中的城市工作。最初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电视画面里的城市,总是有看不完的人流马川、美丽的夜景,以及赚不完的钱。然而真正步入现实中的城市后,面临的是跟不上的生活节奏,烈日高照下的披汗工作,全身冻得僵硬却为了赚钱不得不一边哆嗦一边干活的现实生活,即使再热再冷也不得不住在漏风的工棚里,哪里还有当初的浪漫可言。及至条件好转,宋海堂和工友们,也只是转移到活动板房里住。“冬天,板房本来就不怎么保暖,取暖的只有暖壶,也挺脏的,但大家一起生活都挺开心的。”在宋海堂的记忆里,集体生活从来都充满了欢乐,即使再苦再累,也从不言弃。当被人问他为何不趁着年轻,身上还有点技术跨出建筑行业,重新找一份轻松点的工作时,宋海堂只是有些腼腆的说,“我死心眼,既然当初选择了,就没有想过在过程中放弃。”
如今宋海堂加入总承包公司,在华东(国际)建材中心项目部任职商务物资部经理,如今的他依然过着这样的集体生活,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住宿条件用宋海堂的话说,“没啥可挑剔的了”。尽管是活动板房,但三人一间的宿舍,冬天和夏天都有空调,项目部还送网线“入户”,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再回首过去,宋海堂笑着说,他很满足。
一个小小的工人,无非就是干活拿钱,企业的兴衰显然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而当有人质疑宋海堂为何要学那么多时,他反诘道:“要是单位不好了,我们职工还能好吗?”
单位不好,作为职工的“我们”必然不会好——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灵魂高度。
20年前,“自由”,是宋海堂选择做一名建筑工人的最大理由。
20年后,在企业发展的轨迹中,他磨砺成一个全能型的劳动者。
20年间,宋海堂其实只干了一件事:做一个好员工,一个总是被人需要的好员工。
对于宋海堂这样的一线员工来说,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在工地上能够拿出怎样的活儿,用技术说话,骗不了人。最初学习钢筋技术的宋海堂只是一个身形瘦小的半大小青年,那时的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好好学,好好干”。好好干的最大体现就是遇到难题,能够独立承担起来。工作中遇到问题,不是想着如何逃避,而是自己翻阅资料,琢磨怎样解决。将遇到的问题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在问题得到解决后,再逐一将解决方法记录在其中。如此日复一日的施工中,宋海堂在自己的专业上,随着本子的厚度增加,他的技能专业知识也随之提升。经过长年累月,小本子已经显得有些破败,但是记载在里面的内容却是一笔一划字迹工整、清晰。这里面记载的知识是他用时间来记录的一笔无形的财富。因为他坚信好手总有用武之地。而机会总是给予那些随时做好准备的人。2008年,在亳州南部还原小区工程中,宋海堂所在的施工负责区域,钢筋施工质量远远超过其他区域,无论是公司领导还是其他部门领导莅临现场检查,一律要求先去宋海堂负责的施工区域查看。用总监代表的话来说,”看宋海堂负责的那片区域钢筋施工,是一种养眼的感觉”。这话说的虽然诙谐,但是其中包含的肯定不言而喻。而宋海堂为此付出的努力,和他一起共事的工友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也正是因为如此,项目无形中形成一种氛围,大家都以宋海堂负责的那片钢筋施工质量为准,带动项目其他区域钢筋负责人对钢筋施工质量的重视,从根本上加强钢筋绑扎、焊接质量,进而为亳州南部还原小区的整体施工质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后的宋海堂不满足自己的钢筋工身份的过于单一,开始向“横处”呈“跨越式”发展,除了钢筋绑扎和焊接,他尝试了往钢筋技术和钢筋算量的领域发展。“你做钢筋工的,怎么还要去学钢筋算量?”身边的同事都有些不解,因为工地上的钢筋算量一般都有专人负责,钢筋工只要明白如何绑扎、焊接钢筋作业就成。可是对于这些宋海堂却觉得远远不够。“钢筋工一般在项目建场时事情比较多,一旦展开施工后,也就是钢筋绑扎,活儿比较轻松,可人不能闲待着啊,就多学一门手艺吧,这也算是为以后的发展提前学习吧。”宋海堂憨憨的说。学一门就钻一门,钻一门就成一门,就像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宋海堂在公司算量工作上,成长飞快。就这样,“跨界”成了宋海堂的新标签,也是这跨界的技术,让他从原先的门外汉转型成现今的钢筋算量能手,成就了他后面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即使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险阻,可是宋海堂一句怨言也没有,他用干一行精一行的责任心,践行着自己那句“绝不辜负领导的信任”。
在项目部,不论男女老幼都喊他“宋大妈”,这就是大家对宋海堂的昵称,被这样叫的时候,所有人总是开怀的善意的笑起来。宋海堂的心里也总是漾起一阵温暖,因为大家喊他宋大妈的时候,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被人需要的人。可是他却不知道,这一句亲昵的称呼,在喊的人心里,同样润着一份暖意。领导这样喊他,老师傅这样喊他,就连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也这样喊他。在项目部、在工地,除了宋海堂,没人有这样的“待遇”。这个被人戏称宋大妈,被人需要的矮个男人,用自己的热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为人特别和善,和他打过交道的人,总能得到他的帮助。”跟随宋海堂共事过一年的王雪峰说。一起上班的日子里,王雪峰因为工作需要问过宋海堂很多专业知识,在他的印象里,宋海堂几乎没有回答不上来的。后来他们分开后,被调派到合肥万达项目的王雪峰负责现场一片区域的管理,只要有解决不了的钢筋的问题就打电话向宋海堂请教,宋海堂每次都热情地给出自己的建议。
时间在缓缓的流淌,辗转于不同的项目,与不同的同事合作,宋海堂总能给别人留下些什么。在工地,他从不让自己闲着,看到办公室里的仪器或是设备坏了,有专人在那里维修,他总会捎带学一点人家的专业。有些人说他,“搞那么累干嘛”,宋海堂说,“要是下次东西坏了,我就可以修了嘛,项目不就省了这笔钱了嘛。虽然钱少,但是累计起来也不少对吧?”这么句朴实的话,让听着的人心中五味成杂,深深为他折服。而对于这些,宋海堂只是乐呵呵地冒出一句“被人需要的感觉,很好。”
假若你问我,一个员工的灵魂高度为几何?那我想说的是,像宋海堂这样原初是为了寻求行为“自由”而中意做建筑工人的青年人,最终得到了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在技艺的王国里,他做到得心应手—就是值得其他工人仰面企望的灵魂之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