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5日,建筑杂志第12期报道中建一局一公司南京南站南广场项目建设纪实,原文如下:
经过1500余个日夜的紧张建设,近日,南京南站南广场正式投入使用,南广场高铁大厦向东3 公里,千年秦淮河依旧在桨声灯影里摇曳,将中建一局建设者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智造南京南站南广场的故事传唱。南京南,古金陵改革发展的缩影,诉说着新南京再出发的意气风发。
147米“结界”保护地铁线
中建一局承建的南京南站南广场总建筑面积17.31 万平方米,包括下沉式广场、两座塔楼以及地上广场。广场地下室长437 米,宽135 米,属于超长地下室结构,已运营的南京地铁1 号线和拟建设的地铁3 号线自北向南从广场正中穿过。
广场建设秉承“面对面,零换乘”的理念,使3 号线在1 号线两条隧道间平行穿过。如何在保证施工的同时确保地铁正常运营?这个过程就像一台精密的手术,要把大动脉周围的组织剥离开来,还要保证它不偏移、不破裂,手术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项目总工程师薛晓波从南广场入口进入地铁站,带着笔者进行了一次“换乘”体验,从1 号线列车下来,只需向前走5 米左右,就可以踏上未来建成的3 号线列车。“我们要从1 号线两条隧道中间挖出一个147 米长、18 米宽的3 号线隧道,作业面这么小的工程我还是第一次遇见。”薛晓波用脚步在站台上测量着距离。
“3 号线隧道距离1 号线隧道最近的地方只有7米!这样近的距离,要保证1号线不受影响,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号线隧道四周的土方具有保持其力学平衡的重要作用。建广场、建地铁挖掉的土方势必导致原有平衡力遭到破坏,一旦隧道受到的压力、浮力变化处于临界点,挖错1立方米的土都可能引起隧道上浮、地板开裂甚至是轨道分解错位等严重后果。
风险大,方案必须完善,否则坚决不能动工,但又要保证工期。当时电视里正热播仙侠剧,遇到危险各路神仙都会通过“结界”保护自己。薛晓波突发奇想:地铁隧道不正是缺少一个“结界”吗?如果可以用一个“金钟罩”把隧道扣在里面,那不任谁都无法撼动它?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南站地铁位于地下室底板下方,底板就刚好可以作为上方“结界”,一举两得。经过设计院和项目共同核算,最终确定以地下室一层底板为顶,随后对两侧支护桩和预留3 号线底板位置进行混凝土浇筑。支护部位与地下室一层底板固定,下同3 号线及地下室二层底板固定,最终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工事,保证地铁安全无虞。
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影响,项目将147 米的施工长度分成4 段,采用跳仓法施工,每段分3 次作业,确保开挖一段,固定一段。施工时,要求工人两端对称开挖,每段都设置专人严格控制两侧进度,保证受力均衡。施工后对整体基坑开挖检测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施工对1 号线基本没有影响,平均水平位移仅2 毫米,垂直3 毫米,远远小于南京市相关标准要求。据此,项目研发了“地下空间结构下既有地铁隧道间明挖新建箱型隧道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22 项。
化简为繁成就层峦叠嶂
南京南站南广场作为枢纽站的站前广场及未来南部新城的城市会客厅,在设计之初就定位为江南园林风格。通过对中国古典山水意境与南京老建筑的研究,设计师提出了“层叠”的概念,即将建筑想象成山峦叠石,仿照江南园林中假山的形态,创造出山谷、悬崖、重岩、叠嶂相融合、变化多样的地面景观和两栋造型新颖的塔楼,配以三维绿化和瀑布水景,制造出宜人的室内外空间,体现绿色生态理念。
层叠结构在视觉上光彩夺目,却给项目团队带来了难题,虽然塔楼高度只有40米,但是没有一层是相同的,每层均有不同位置、不同长度的悬挑梁出现,最大处悬挑5.5 米。形态上的层层错叠,给外架和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案设计带来不小的难度。按照常规做法,工人按照每层最大投影面积来搭设外架,这是最便捷可行的方案,但很快就被否定了,如果按照最大投影面积搭设,每层都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大小不一的空缺,安全隐患极大。
“最简单的办法我们找不出来,那就用最复杂的方法!”薛晓波说。只要在最外侧搭好架子之后,在每一层的缺口处都用钢管设置填充架,将填充架和高支模体系结合在一起,哪里有缺口就补充在哪里,层叠缺口难题迎刃而解。但这个办法会大大增加成本并给工期控制带来影响。
这是慢工期、高成本与确保安全、实现高质量生产之间的博弈。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中建一局团队选择抛弃简单节约的办法,选择了更为稳妥的方案。
今天,两幢精美的江南小楼,层峦叠嶂般出现在市民面前,他们未必知道这其中的艰辛,却会认可项目团队的工匠精神。
“呼吸吐纳”实现“大海绵”建造
工程建设之初,南站南广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海绵广场,面积达6 万平方米,这在当时是一项艰难的挑战。
“南京平均年降雨量1031.4 毫米,建设海绵广场,就是下大雨时不要让雨水积在路面形成内涝,要让雨水尽量疏散掉,再把疏散掉的雨水汇集起来,通过净化系统处理成可以绿化灌溉、冲洗道路的中水。”海绵广场技术负责人张潇为笔者讲解广场“呼吸吐纳”的奥秘。
张潇介绍,项目主要通过“透水性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调蓄池”三个途径实现“大海绵”建造理念。
透水铺装是海绵广场隔绝地上与地下的第一道屏障,良好的渗水及透气性既能迅速解决雨后广场积水问题,又能很好地补充地下水,维持地下水资源供给平衡,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根据要求,要想匹配南京市年降水量,实现控制雨水的目的,本工程至少要有2.2 万平方米的透水铺装面积。
铺设透水砖本不是难事,但在大型广场上就有了新问题——承载力要求达不到。住宅小区或者其他城市绿道透水铺装多为人行道或自行车道,几乎没有承重能力。但城市广场则要求路面必须能够停靠消防车辆、救援车辆以及日后用于广场维护或处理突发事件的其他重型机械。此前,没有过类似案例或论文工法可借鉴。
张潇和薛晓波为此泡在图书馆里,项目团队也一遍又一遍地查看不同型号混凝土强度实验、对比碎石的性质、形状和特点,查找钢筋使用案例,终于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透水砖下混凝土中加入钢筋网片的做法:首先将混凝土强度提高到C30,再在其中加上直径8 毫米的双向单层钢筋网片。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透水铺装强度,防止损坏和二次维修,项目团队又将铺装石材厚度从3 厘米增厚到5 厘米,尽管只增加2 厘米,却是项目团队经过无数次测算才得出的最优解。
经过优化,现在的广场透水铺装抗压强度大于48MPa,等于每平方米至少可以承担4890 吨的重量。而一节火车货车厢的最大载重通常是60 吨,自重24 吨,相当于把58 节满载的火车厢叠在1 平方米的透水铺装上,南广场也会安然无恙,这样的承载力目前在国内首屈一指。
张潇介绍,南广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高达74%,雨水资源利用率达27%,每年可吞吐水资源1556 立方米,整个广场的绿化用水都可以使用过滤水,年节约水资源1.8 万立方米。
路为纸、地成册、行为笔、心做墨,中国建筑建设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践行“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为南京城市发展奉献一座座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