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企业党建参考报》专版刊发“蓝色先锋”追梦人——记中建一局二公司第三大项目部书记张延民,文章及地址如下:http://paper.djckb.com/html/2014-06/30/content_11820.htm?P=-1
每个时代,都有勇立潮头、敢于中流击水的创业先锋;每个行业,都有甘于平淡、坚守岗位的奉献者。他,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却扎根于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奉献;他,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却脚踏实地,履行着一名党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用满腔热情担负肩上的责任,用行动谱写出一曲无怨无悔的梦想之歌。他,就是被大家亲切称为“大家长”的中建一局二公司第三大项目部书记——张延民。
蓝色新区是山东省即墨市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区域发展高地的动力引擎。中建一局二公司承建新区版图上的核心区域,占地总面积达5.2平方公里,建设投资约51.8亿元,施工内容包括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的8个建筑单体、2个公园和15条城市道路。在瞬息变幻的市场和不断升级的竞争面前,创新是所有追梦人必然的选择。而在创新的道路上,中建一局二公司不是逡巡试探地移动足尖,而是坚定地迈出了一大步。即墨蓝色新区项目的合作模式是真正意义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即墨市政府、中航信托和中建一局三方,分别握有土地、资金和技术资源。最终,三方形成融投资带动总承包模式为即墨拉来重生的序幕。即墨市政府提供土地,中航信托负责融资投资,中建一局负责总承包建设并由二公司全面履约。
借力即墨市政府和中航信托的土地、资金优势,中建一局二公司的总承包实力得以充分彰显,正如一流的船长和水手,借船出海,借帆远航,实现了一次收获颇丰的远洋捕捞。这种融投资带动总承包模式不仅是二公司创新发展道路上的一次转折,对中建一局集团也是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探索实践。从项目洽谈初期,蓝色新区项目就得到了集团层面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同时也背负起集团改革创新试验田的历史使命。
用青春播撒激情
道路崎岖,尘土飞扬。每天清晨,蓝色新区项目工地都会上演一曲节奏明快的交响乐。自行车、电动车和汽车的轮子同时奔跑在颠簸的土路上,紧张忙碌却充满激情。早晨7点钟到达施工现场,下午7点钟返回项目部,匆匆忙忙在食堂吃过饭后,又召集项目部相关人员,开会商讨各项方案。这是即墨蓝色新区项目部书记张延民普通的一天。从生活区到施工现场,往往要翻山越岭走上40分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部买了十多辆通勤车,就在工地内部开,不到一年的时间,行驶里程竟达到4万公里。交通不便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施工面广,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各个作业面齐头并进同时施工,交叉点不计其数,协调得稍不到位各工种间就会相互掣肘。为了避免专业施工之间相互干扰,各专业团队必须不断细化作业方案,相互沟通协调。
随着这个“巨无霸”项目建设的推进,现场管理、施工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既有整建制的项目团队、公司管理者,也有当地招募的劳务派遣人员、专业分包公司,更有三千多人规模的农民工队伍。这支庞大的队伍为项目履约注入了动能,但也使管理难度成倍递增。如何快速实现大项目部成员的化学性融合、形成统一的管理节奏,成为摆在大项目党支部面前的新课题。工会工作与施工生产工作切入得准、融合得紧是张延民的一个工作特色。为此,他把多年的行政管理经验融合到工会工作中。在项目成立工会联合会,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结合工程的节点目标要求在即墨蓝色新区五个单体之间开展了劳动竞赛,每月初下达竞赛指标月底考核评比,掀起了项目施工生产的热潮,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绿色节能、降本增效、CI、人才培养等目标的实现。针对团队中年轻员工占主流的特点,项目部深耕书香文化,提出建楼育人的口号。设立职工书屋,利用项目行政、公司工会经费支持以及集团公司降本增效奖励基金购置图书,定期为职工书屋充实专业、励志、历史、心理等类书籍,鼓励职工开展图书捐赠和图书互换,目前实体书屋共有存书600余册。在了解分包队伍人员文化诉求后,项目部还向分包队伍赠送图书,将学习风气带到分包队伍中去。在保留传统的书屋和阅读方式的同时,项目在局域网内搭建“电子书屋”,利用网络书库、电子读书阅览卡等资源拓展网上阅读活动,提倡“多读书,读好书”,鼓励职工每月读完一本好书,每季度写一篇读后感。对员工反映出来的外埠休假制度、福利待遇等共性需求给予集中解决,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向公司有关部门反映,寻求解决方案向职工反馈。
用真心浇灌事业
越是复杂的工程,越考验领导者的管理智慧。开工一年来,大项目部经受了诸多不可抗力的考验,最大的考验就来自地下坚硬的岩层。蓝色新区项目施工区域地下几乎全部是高硬度的安山岩。在这种坚硬的顽石面前,普通的施工机械几乎毫无用武之地,必须大量使用炸药爆破。然而夷山为地只是一个艰难的开端,岩石形成一个施工平面后,还要根据后期工程需求,在平面上爆破出近6000个深浅不一、大小各异的桩基坑。这种既要求力道又要求精度的工作,无异于在岩石上绣花。更雪上加霜的是,工程开工一年来,先后经历了十八大、两会等安防关键期,又赶上即墨当地一次大规模的安全整治,炸药全面停止供应近两个月,这对工期本已被压缩至一半的项目部来说,影响是致命的。没有炸药,施工眼看要全线叫停,所有人都陷入焦灼却一筹莫展。紧要关头,大项目部领导班子达成共识——用特种机械取代炸药,决不能延误工期,全力以赴保履约!沉寂的工地再度沸腾起来,特种挖掘机对抗安山岩发出巨大的撞击声,兴奋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没有疲惫,没有抱怨,没有昼夜黑白。在炸药解禁之前,项目部硬是靠机械和人力抢挖出1000多个桩基坑,没有浪费宝贵的工期。
在书记张延民的带领下,项目党支部充分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利用文化软渗透使凝聚力转化为战斗力。在项目职工普遍年轻、经验亟待提升的现实面前,张延民联动其他业务系统设计组织实施了员工职业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全覆盖、高密度、交叉式、导师制、结果验证式的培训帮助职工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管理经验,有效促进了项目的施工生产。项目部坚持每周开一次班子会,所有事宜均通过班子会形成决议后执行,这种做法最大程度降低了多头管理形成的内耗,减少了工作失误。平均10天左右,项目部就会举行一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其中不少是针对蓝色新区项目特殊商业模式商务工作技巧和法务风险防范培训。换岗换位制度也是蓝色新区项目的一大特色。每当有新成员加入团队,并不将其禁锢在某一个具体岗位上,而是在多个建筑单体间岗位轮流,让员工对整个大项目有全方位了解。
在平凡中执著追求
张延民的心中始终装着职工冷暖。这个地处“荒郊野岭”的项目部,文化生活却丰富多彩。标准化的篮球、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台、跑步机等体育器材基本满足了职工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植树栽花、开荒种菜、节日联欢、踏青赏秋,各类比赛。每逢周末与蓝色新区管委会的管理人员踢一场足球,隔段时间就举行一次内部的羽毛球赛……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士气、凝聚了人心,更在工作中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他所在的项目还都建立了职工书屋、阅览室、活动室、文体活动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开展职工满意度调查,建立沟通机制定期谈心,关注职工精神诉求。鉴于外埠施工和即墨项目场区之大等特殊性,项目为员工配备了电动自行车;每周集中安排职工统一外出购物;每月定期为当月过生日的员工组织生日聚会并赠送礼物;中秋、圣诞等节日举办职工联欢;每年为职工安排疗养、属地化体检、为女职工免费上两份特病保险,落实暖互助行动;通过人事调动解决夫妻异地分居问题;每逢国庆、春节及重要的施工节点,集团和公司党政工领导到项目慰问与项目职工共同度过。每逢节假日,张延民还亲自下厨为项目员工加餐炒菜,营造了外埠项目职工之家的温馨。去年年底,项目职工贾来母亲病危,本人因身体原因不适合在外埠工作,项目工会积极联系公司人事部门,协调调到京内项目并送去2000元慰问金。对于容易出现思想波动的新入职员工,张延民等工会领导不但在入职时亲自带队迎接,还通过培训、联欢、谈心、新老员工座谈等方式给予重点关注,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让每一位新成员都能尽快适应并融入项目工作生活。张延民心中也装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他在项目成立了农民工夜校、联系街道为农民工集体接种疫苗、免费开办洗衣房、提供理发服务,特别为农民工夫妻安排了夫妻房,体现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尊重和人文关爱。在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文化价值的时候,蓝色新区项目部就已经拥有自己的一块文化良田。张延民带领项目职工创办了《蓝之梦》报纸,开创了公司项目办报的先河。通过文化凝聚职工、引领职工、融通职工感情、帮助职工排解在外埠工作远离家人的孤独和压力。这位“大家长”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员工们深刻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我们怀揣公司快速发展的梦想,肩负着作为中建人的重担。我们准备好了,这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也必将是我们圆梦的地方。”八年来,凭着对工会工作的执着热爱,张延民长期扎根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做职工群众的代言人、贴心人、引路人,带领项目职工建会、建家、建功,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让基层工会组织在施工生产一线发挥出了价值创造力,有效发挥了工会凝聚职工智慧、助推企业快速发展、为职工成长搭建平台的组织优势,赢得了党政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的高度评价。2013年张延民荣获北京市总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其项目基础扎实、管理规范、团队和谐、职工满意度高、综合管理指标排名领先,所在的第三项目部在2013年初被评为集团十大金奖大项目部之一。
在蓝色新区项目,每一名员工都有故事。有人无暇照顾老家怀孕的妻子,只能将妻子接到举目无亲的即墨住在工地附近;有人结婚却没有时间装修房子、筹备婚礼,家里重担全部压到亲人肩上;也有人父母生病却不能尽孝,孩子住院难以顾及……然而,这里却从没有抱怨。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个梦,一个实现青春价值的梦。
几年以后,当他们梦中的那座城傲然屹立,他们的青春,也会随之闪闪发光。他们会记得曾经的那片山丘蛮荒,更会记得曾为之奋斗的每一个昼夜。在他们的记忆中会鲜活的跳跃着曾经在每一间办公室都能看到的施工进度图,在他们的回忆里是这片蓝天下一座新城破茧成蝶的建筑神话。
|